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徐文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冲刺收官之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处于关键节点。回望上半年,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围绕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坚持以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将优化消费环境作为激发内需潜能的关键抓手,通过改革创新、优化政策、提升能力等扎实举措,在促进消费市场平稳运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持续发力,着力优化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活力。
创新监管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激活消费源头活水的关键基石。2025年上半年,市场监管部门精准发力,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领域频出新招好招,以公平公正监管引领规范竞争的市场经济新形态。一系列聚焦民生重点行业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纵深推进,有效化解市场壁垒与隐形门槛。6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垄断案等医药领域重大典型垄断案件,彰显强大的执法震慑作用。同时,反不正当竞争行动聚焦仿冒混淆、虚假宣传等内卷式顽疾,一批跨区域违法案件被查处。同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5起网络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增强了经营主体诚信守法意识,在清除市场噪音的同时,为合规企业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智慧监管为市场监管注入新动力,推动监管方式创新与治理变革。2025年上半年,市场监管部门在提升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方面继续取得积极进展,服务型执法体系不断完善,柔性指导与审慎容错机制为经营主体预留发展空间。2月,市场监管总局在山东青岛召开全国市场监管服务型执法现场推进会,长三角地区、北京、青岛等地市场监管部门探索服务型执法实践路径,取得显著实效。智慧监管依托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大幅提升对新业态新模式风险的识别、预警和阻断能力。信用监管理念全面嵌入日常监管,结合“双随机、一公开”让抽查更精确指向高风险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切实落地,助力经营主体“轻装上阵”。
筑牢食品、药品、工业产品和特种设备“三品一特”安全底线,为放心消费解除后顾之忧。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持续压实,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风险预警监测体系日臻完善。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国家标准,持续完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药品安全聚焦疫苗、特殊药品等高风险产品管理,流通追溯链持续强化。从7月1日起,所有药品都要“扫码”方可销售,切实保障消费者用药安全。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计划稳步实施,重点工业品和网售产品抽查力度大幅提升。特种设备领域智慧监管平台全面应用,事故风险可防可控水平显著提高。
优化消费环境,释放内需潜力
2025年2月,市场监管总局等5部门发布《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全面优化消费环境,切实提振消费信心和预期,激发消费市场活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供给提质方面,针对新兴智能产品、生活服务等领域供给短板明确引导方向。秩序优化行动聚焦重点商圈、电商平台和投诉重点领域,打击不公平格式条款与消费欺诈行为。消费维权提效工程优化在线纠纷解决机制,缩短投诉处理周期。
围绕《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2025年上半年,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加速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工程培育一批质量标杆企业,助力新质生产力跃升,推动国产品牌崛起。广西支持15个市县开展强市强县创新试点,四川分级建立质量强县梯次培育清单,陕西实施强企强链强县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增强区域质量竞争力。一系列紧贴民生需求与产业前沿的标准发布实施。4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新国标出台,保障消费者驾乘安全。从智能家居到新能源车,从健康服务到数字产品,高标准正逐步成为消费安全的代名词。
面对蓬勃发展的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和新业态新模式,2025年上半年,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完善制度规范。将《网络交易平台规则监督管理办法》列为2025年重点立法任务,推动《反不正当竞争法》于6月27日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细化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规则。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密集出台,为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划定清晰界限,提升市场监管部门监管能力,遏制算法歧视、刷单炒信等乱象,守护消费者隐私与资金安全。
聚焦民生关切,强化专项整治
2025年上半年,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开展多轮专项执法行动。“铁拳”行动延续高压态势,紧盯虚假认证、劣质燃气具、“神医神药”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守护消费”专项行动聚焦儿童用品安全、外卖食品安全、电商平台霸王条款等民生领域;针对农村地区开展肉制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强化源头治理与黑作坊打击;联合教育部门开展校园餐专项治理,推行“明厨亮灶+”智慧管理,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
针对新兴领域潜在乱象,市场监管部门上半年主动作为。5月,因无序促销加剧内卷,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等外卖平台企业,促使其审视商业模式与规则设置。新能源汽车行业不良竞争问题受到重点关注,相关行业协会和头部企业参与制定自律公约。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直播带货食品安全行政指导会,推动平台企业完善内容审核与投诉处置机制。
2025年上半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成渝经济圈等重点区域,跨地域协同监管模式成效显著。日前,2025年长三角区域市场监管专题合作组会议召开,签订《长三角市场监管部门共促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合作协议》等6个合作协议,“满意消费长三角”建设深入推进。这些区域通过统一消费维权标准、共建消费教育体系、区域联合执法等措施提升监管效能,形成惠民生、促消费的区域经验。全国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配合市场监管总局部署,结合本地特点深化消费环境创新建设。
提升监管效能,加强队伍建设
2025年上半年,市场监管总局党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用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意志和行动。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将学习教育与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完成市场监管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强化严实作风,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贡献更大力量。
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围绕“监管为民”核心理念,吹响行风建设“巩固提升”冲锋号,将行风建设向基层延伸,建立长效机制。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梳理问题清单,整治监督检查中的推诿扯皮现象。2月,牵头出台《经营主体登记档案管理办法》,推动企业开办、变更、注销、迁移等“一件事”集成化办理,打造市场监管部门新名片。
2025年上半年,“刚柔并济”成为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执法关键词。在“铁拳”打击严重违法行为的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对首次轻微违法行为推行说理式柔性执法与指导约谈。全国市场监管队伍服务型执法理念逐步深化,执法工作不仅纠错,更注重为经营主体赋能,提升企业合规经营能力。
2025年已过半网络股票配资网,全国市场监管系统交出的“期中答卷”,彰显了以监管优环境、以环境促发展的工作导向。从清除竞争壁垒到筑牢安全防线,从创新监管手段到队伍自我革新,各项举措紧扣优化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活力这一核心命题。同时也应看到,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监管挑战日益严峻。展望未来,提升对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包容审慎监管水平、打通跨区域消费维权壁垒、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监管现代化,将是优化消费环境工作中需持续破解的监管治理课题。
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