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东营区黄河路街道玉景社区城市书房内安全炒股配资网,落地窗将阳光切成温暖的金斑,散落在书架、桌子、地垫,老人安静地阅读报刊,孩子专注地翻看绘本,浓浓的书香气在室内流转——这幅静好画面,是东营区以文化社区(书院)建设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场景。
今年以来,东营区以文化社区(书院)建设为抓手,着力拓展全生命周期文化服务,深化全域文明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服务群众。
阵地“活”起来 从单一功能到多场景互动
资源如何精准“滴灌”?东营区妙招频出。
“社区安静读书的居民变多了,文化味儿越来越浓了。”辛店街道玉兰社区居民王清既是社区书院读者,也是一名宣讲志愿者。玉兰社区创新实施“精准摸家底—选好带头人—建好文化书院”模式,筛选出76名文艺骨干作为“领头雁”,组建18支文艺队伍,培育出“辛胜利直播间”“老石油解忧团”“银立方”等10余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大丰富了社区文化书院活动场景。
玉兰社区“空间换资源”模式并非个例。黄河路街道玉景社区借党群服务中心升级契机,打造了“仁文书画室”“玉景糕点坊”“幸福艺馆”等34个特色文化场景;辛店街道雅苑社区在书院辟出科普角,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探索科学奥秘……“截至目前,全区建成文化社区(书院)13个,创设特色宣讲室、好人空间等8大类特色场景,整合提升了10余处公共文化场馆。”东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李冬梅介绍说,东营区统筹文明实践站、口袋公园、城市书房等阵地,整合26个部门资源,通过“微改造”集中投放10大类136项公共文化服务,过去功能单一的场所,转变为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化新空间。
服务“沉”下去 从“一老一小”到全民课堂
“生活文化化,文化生活化。”的生活理念在东营区正成为现实。
“手艺变成收入,创意融入作品,生活充实又有意义!”文汇街道青华社区服务中心,待业居民王红梅在这里找了事业“第二春”。青华社区大胆创新,将就业技能培训纳入文化书院课程体系,打造“青宝”文创IP,开设钩织手工课,孵化“青宝”文创工坊和直播间等项目。
这种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相融合的模式不止于此。中山社区探索“社区+文创”新路径,将手工班制作的文创作品,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售卖,帮助待业群众增收。“现在书院不只是读书的地方,更是居民学习提升、展示自我的平台。”中山社区党委书记刘萍萍笑着说。
社区还打造了“童乐中山”未成年人服务品牌,连续5年开办寒暑假托管班,形成“课业辅导+国学诵读+书法绘画+户外研学”的综合培养模式。建立“敬老孝亲”幸福食堂,开设老年公益课程,连续十年举办金婚庆典,让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近年来,东营区积极探索“区级统筹+基层创新”课程开发模式,有效整合老年大学、党群服务资源,同时征集37处开放空间建立“公共资源仓”,招引2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运营,共同打造“家门口”的全民学习课堂。
治理“融”进来 从文化参与走向社区共建
文化浸润如春雨洒落大地,悄悄地改变着社区生态。
“旁观者成了当家人,这才是文化的力量!”黄河路街道玉景社区党委书记高菁深有感触。她亲眼见证了社区的改变:社区涌现200余名新能人,带动1900余居民加入各类文体团队,孵化文艺自组织32支,这些力量积极参与到社区卫生维护、治安巡逻等社区治理工作中。
玉景社区还创新设立“人文玉景文化超市”,通过“码上展示”32支队伍带头人信息,居民扫码即可便捷了解并加入心仪团队,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直达”,畅通居民乐享文化、共建社区的“书院通道”。
中山社区“花漾”积分超市里,居民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辛店街道开展的“文明代言人”行动,吸引50多名居民主动拍摄倡议视频;钻井南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维修队,义务修复公共健身器材……这些点滴事例,都是文化育人、涵养文明结出的硕果。
“目前全区已培育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各类社区能人700余名。”李冬梅告诉记者,正是这些“领头人”通过示范引领安全炒股配资网,有效激发群众的内生文化动力,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有机融合,让文化真正扎根社区、服务群众。(大众新闻记者 孙乐佳 通讯员 薛文文)
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